影视资料馆 > 欧美片 > 内容


 

 收藏本站


心太羁(王尔德) (wilde)


影视资料馆 cncncn.com--电影电视剧剧情介绍及BT下载



主要演员: 祖狄罗 史提芬佛利 云妮丽姬芙
明星写真
导演: 布赖恩.吉尔伯特
地区/片长:英国/117
影视剧照

在线播放 心太羁


简介:

    影片改编自著名剧作家王尔德一生,讲述一向我行我素的王尔德,初次遇上俊美不羁的布斯便告爱定他一生。虽然当时英国社会对同性恋仍存偏见,但二人不嫌忌讳,双双公开出入,直至布斯的父亲写字条辱骂王尔德,这段关系便瞬间闹上法庭,而王尔德的妻儿也不得不面对这段不伦之恋。
《心太羁》(又名《王尔德》)--(Wilde)

  影片改编自著名剧作家王尔德的一生,讲述英国文学天才王尔德爱上俊美不羁的年轻爵士道格拉斯而遭到爵士父亲的控告,王尔德最终被判两年有期徒刑。1900年,46岁的王尔德死于巴黎。

  影片中扮演王尔德的演员弗利被称作"翻版王尔德",不久前他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然而他并未此而遭到迫害,这就要感谢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宽容了。

 最近英国还铸造了一尊王尔德的头像,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又个性不羁的大文豪。

  电影《王尔德》(Oscar Wilde)在香港译作“心太羁”,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虽然故事内容我不可能十分理解(同性恋电影在我看来总是不太自然),但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应该说不错。比同类题材的《摩里斯》(Maurice)好看得多。

  从观众的角度看,也许很难理解Oscar对Bozy的迷恋。在我看来,对Bozy的爱,不光是同性恋,或者象Oscar在法庭上所说的父亲般的爱,而是因为Bozy代表了Oscar所有的理想:青春,美貌,教养,以及最重要的,骄傲自负和对社会的反叛。Oscar骨子里对社会充满了嘲讽和叛逆,所以当他见到了桀骜不驯的Bozy,便是找到了理想的化身,终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为Bozy花钱,为他身败名裂,为他坐牢,与其说是为了恋人,不如说是为了自我的理想 - 不愿意屈服,舍不得放弃的理想。影片开始,春风得意的Oscar,一身春装,高昂着头,骄傲地从一堆头戴假发,身裹黑袍的法官中穿过,可以说是整个影片的象征。这样一个人,注定要与社会规范为敌,即使没有Bozy的出现,也必然会有其它因素,导致他与规范的矛盾,并最终爆发。

  王尔德的悲剧,便是选择了Bozy这样一个廉价的恋人,浅薄自负,冷酷无情,又充满虚荣,在王尔德性格的悲剧上,加入了个人的不幸色彩。

  在王尔德的周围,并不缺少脉脉温情。忠实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一心维护他的Robin,都为他的生活,增添了常人渴望的温馨。这些亲情注定会让王尔德感动,却不会让他留恋,因为它们都是社会常规的一部分,而王尔德是要反常规的。

  记得王尔德入狱后,妻子来看望他,垂垂老矣的王尔德说:如果人可以依从他的本性来选择。。。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依从他的本性,他不会选择妻子儿女以及家庭的责任。当然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选择遵从社会常规,为他的亲人,也为自己的内心,背负上永远的歉疚与不安。

  在影片的结尾,王尔德家破人亡,孤身流落在巴黎的廉价旅馆里。他写道: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到。

  王尔德便是得到的悲剧。他终于坚持了自我的理想,入狱与劳作都没有使他最终放弃。可是结果又怎么样呢?他所反对的社会,索性不再理睬他的存在,使他的反对,完全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他曾赞美的青春与美丽,他已经无力再消受,空支起一面理想的大旗,可是这面旗帜,对他来说,已经不再带来力量和灵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得到的悲剧,其实比得不到的悲剧更加深刻。因为得不到,所以还有遗憾,有痛苦,而得到了,剩下的便是麻木,是空虚,是觉得所坚持的一切,所付出的代价,原来都没有意义。

  王尔德是很复杂的人,所以这部电影也就超越了以往那些同性恋影片。王尔德对Bozy的爱,有一种说不清的成分。在法庭上,当法官让他定义那“说不出口”的爱时,他想了想,似乎自己也从来没有真正明白,然后说:这种爱是一个老年人对青春的热爱。老年人拥有智慧,年轻人则拥有所有的快乐和希望。这种对青春的眷恋,原本没有什么不能说出口的,只是因为社会规范的存在,压迫了这种真实的情感,才使人掩藏这种爱,并以这种爱为耻。

  这种说法,当然有王尔德狡辩的成分,不过同时也表明,王尔德的感情的确复杂,不是一般人眼里简单而丑陋的变态情欲。“我可以控制整个世界,却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他说。

  看王尔德的故事,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既可以说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因为同性恋的诱惑而身败名裂;也可以说是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为了维护自我而与社会的矛盾。影片中多次谈到诚实的问题,王尔德选择诚实面对自我的内心,不愿意戴上面具将自我掩藏起来,或象朋友们建议的那样,远走他乡,暂避风头,他宁可以身入狱,为诚实付出代价。其中虽有文人的迂腐,但也有人文主义的勇气。

  他是一个巨人么?不知道,至少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只为自我而活,不管授以他人话柄。他的自我保护来自于他的才华。当他的行为触怒权威的时候,才华便不足以抵挡任何东西。不要说在当年那个保守的社会,便是在今天,他的思想也是前卫的,开放的,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接受。

  以前常听说王尔德的大名,今天看这部电影,终于明白了他的风格:辞藻华丽,富于讽刺。他本人的性格其实很温和,假发般蓬松的头发,没有焦点而泡肿的眼睛,身材高大而胖。这样的人,混迹于年轻人中,有些象个大嫂,温和含吞,难怪要受到Bozy的嘲笑。

  而Bozy的嘲笑,是电影中最让人伤心的场景。作为一个戏剧天才,王尔德完全应该让人仰视,特别是Bozy这样的浅薄之辈,更如蚂蚁附树一般令人不齿,可是他竟然也可以嘲笑王尔德,就像蚂蚁不停腐蚀着大树,最终导致树的坍塌。那轰然一声的巨响,相信在所有的人听来,都会留下一些遗憾和感伤的回声。

巨人之死——王尔德与影片《王尔德》

  1892年,潇洒不羁的王尔德到美国讲学,登陆纽约,一语惊人:我没什么要申报的,除了我的天才。在《美国印象》一文里,他谈到去科罗拉多的城市里德维尔的旅行,有人对他说,你去了,要被打死。他说:我才不怕。他们都是矿工,我跟他们谈了艺术道德。王尔德从意大利金匠、雕塑家切利尼的自传中选了一些段落读给矿工们听。一位听众说:他为什么不和你一起来?王尔德答道:他早就死了。听众问:谁杀死了他?

  Who shot him?谁杀死了他?影片《王尔德》用这一段故事作为序幕,在矿工问话里,银幕上王尔德神采飞扬的笑容久久停留——谁杀死了他? 王尔德1897年经过两年监禁后出狱,化名隐居巴黎,1990年死于一家廉价的小旅馆,终年46岁,身边没有亲人。中国人翻译王尔德作品最早在1915年,1925年洪深曾改编他的戏剧成名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以《少奶奶的扇子》为剧名,在舞台上演出。他唯一的长篇《道连.格雷的画像》,他的戏剧选集,都有中文译本。巴金四十年代翻译过他的童话《快乐王子集》。余光中翻译过王尔德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不可儿戏》,并且写了精彩的序言《一笑扇底百年风——〈温夫人的扇子〉百年纪念》、《一交绊到逻辑外——谈王尔德的〈不可儿戏〉》,这已是八九十年代的译文了。不过,在中国人对王尔德的介绍中,有一点不是语焉不详,就是讳莫如深,即王尔德被判“有伤风化罪”入狱一事。关于王尔德一案,近年来才有本传记译本详加披露。作者是王尔德的同时代人和朋友弗兰克。哈里斯在王尔德去世十年之后,他写了这本《奥斯卡.王尔德》(蔡新乐、张宁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中文译者用的1930年的英文版本。

  弗兰克.哈里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包括了不少史料,诸如王尔德的恋人艾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关于和王尔德关系的辩解,王尔德的忠实朋友罗斯.罗比的信,萧伯纳的回忆等。他以亲身观察记录了王尔德受审案的许多背景以及当时在英国的社会反映。但作为一个传记作家,译者没有注意到的是,哈里斯声名狼藉,这在《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上都有记载。他太主观投入,一不留神就把别人的传记写成了自传,这种自吹自擂破坏了传记的可信程度。还有一点,哈里斯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当时大多数英国人并无不同。他之道德义愤,不是因为对王尔德的性倾向治罪,而是因为英国人迫害了天才,不过仅持这一立场,当时也是少数。 王尔德的全部著作都在英文企鹅版的大众经典丛书中一再重印,这些英文原版书在国内的外文书店都能买到。在这一版的作者简介中,受到推荐的有关参考书没有哈里斯的书,全是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王尔德传记。其中提到Richard Ellmann的Oscar Wilde(1987),影片《王尔德》就是根据这本新的传记改编的。它由Brian Gilbert导演,重新诠释王尔德的生平,以其悲剧的深度和美感向王尔德致意。

  重新理解同性恋,是这个电影的一个聚焦点,因为王尔德命运的悲剧正是缘于这一点。可以说这也是影片选择王尔德这个个案来拍摄传记片的意义。它实际上不仅讲述一个作家的生活,它特别是讲述一个同性恋作家由于这种不见容于上个世纪末伪善的英国社会而陷入的悲剧,是这个社会在性爱方面非常的不宽容、不理解毁灭了天才的悲剧。

  影片中,王尔德和他的两个恋人的关系是叙述的主要内容之一。和异性恋一样,这里有身体的魅力,有欲望的发泄,有感情和个性的强烈冲突,不同的是,有同性恋者与传统的家庭形式的矛盾,以及对自己的自然本性的困惑。而在处理王尔德和妻子、恋人、朋友的关系时,影片强调了爱和宽容。这种爱,表现为王尔德对道格拉斯的仁爱、妻子对他的谅解、罗斯的忠实。从王尔德受到博西的父亲诽谤之后提出控诉开始,影片侧重表现了这个案子里的社会偏见,王尔德被处理为这种偏见的挑战者和牺牲品。这从法庭的几场辩论可以看出,小说和诗歌都作为罪证被指控,而王尔德不仅申诉了自己的艺术见解:书没有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只有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他也阐述了自己的性爱观念:

  “这种在本世纪内不敢让人知其姓名的“爱”,是一位长者对一个青年的一种伟大感情。比如像大卫和约拿单之间存在的感情,比如柏拉图把它当作他哲学的基础的感情,又比如可以在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见到的感情——一种深沉的、精神性感情,它既纯洁,又极完美;在它支配下,才产生出像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创造出的那样的伟大的艺术品,以及我的那两封信。尽管如此,它在本世纪仍被误解——被误解到如此地步。由于这种误解,我才身处眼下这种境况。它是美的,它是优雅的,它是最为崇高的感情。而且,只要年长者拥有才智,而青年又拥有生命的欢乐、希望和欢闹,它就不断地在年长者和青年间存在着。尽管如此,世人却无法了解。世人对它大加嘲笑,有时甚至由于它还把人送上颈手枷。”

  影片里继而出现的场景,是整个社会对王尔德的唾弃,监狱里的苦役,这些与王尔德声名鼎盛,剧院里欢声雷动的情形作成强烈对比。

  在电影中,始终伴随着王尔德作品的片段,有他的戏剧的演出片段,有他的著名作品作为画外音,表现他对自我的探询和内心的呼声。最耐人寻味的是《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的穿插引用。它出现在人物生活的不同阶段,是电影里的一个中心意象,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知道,隐喻是一种以彼物比此物并且隐藏涵义的类比手法。它是作品获得诗意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引起的联想远远多于被说出的东西。

  这个童话第一次出现时,涵孕了王尔德的双重生活。显示了电影里一种叙述的技巧,如画面的交融,童话内外的时空、对话与原文互相补充与抵触。

  其后,这个童话的叙述一直好像一种音乐旋律一样,和画面的色彩交相激荡回旋。王尔德在监狱里,和粗陋的餐具、劳作的画面叠印的是他的孩子们趴在窗户上看暴雨,他跌落在地上(耳朵着地,这是后来他健康受到致命伤害的原因之一)。画外音:许多年以后,巨人也很老了。他不能够再跟小孩们一块玩,因此他便坐在一把大的扶手椅上看小孩们玩各种游戏,同时也欣赏他自己的花园。他说:“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

  这是电影的语言,它用这段话强化了一种悲惨的情境,拓展对人物内心的了解。现实中童话作家的处境通过童话简洁的语言得到表达。童话本身,以美感反衬了荒诞。

  这段引文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王尔德的妻子来监狱看了他之后。他们有一段很感人的交流。王尔德说到他的忏悔和困惑:我不了解自己的本性,如果我能选择自己的本性……可是,不管本性如何,必须遵循它,否则,我们的生活更要充满谎言。他和妻子有些和解。在这一段之后,出现王尔德在监狱里写信的画面,他站起来的背影,乌鸦的叫声。画外音讲述的是童话里的尾声:巨人向窗外看,发现在园子最远的角落,树上已经开满白花,树下站着他所爱的那个小男孩。巨人很高兴地挨近小孩,他发现孩子的掌心和脚背上有两个钉痕。巨人大叫:谁敢伤害你?孩子说:这是爱的伤痕啊。

  在童话的结局里,小孩向巨人微笑,说你曾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我现在要带你去我的园子里。下午孩子们到园子里来时,发现巨人已经死了,满身盖着白花。这个童话文本的结局电影里没有叙述,电影里叙述的是王尔德的命运,对王尔德出狱后生活的处理极为简洁,它没有去铺陈王尔德的惨痛和潦倒,只保留了三个场景:一、他把花朵放在妻子墓前,墓碑上保留了“王尔德之妻”的字样。二、他不被允许见孩子,孓然一身,他决定再见博西。三、王尔德和博西重逢。在他们的背影之后,字幕寥寥数行,时间跨度惊人,爱的坚强和脆弱尽在其中:

  奥斯卡和博西三个月后分手,牢狱生活损害了他的身体。他晚年住在巴黎一家廉价小旅馆。他写到:像亲爱的圣方济一样,我与贫穷结缘,婚姻并不如意。奥斯卡死于1900年11月30日,终年46岁。博西死于1945年。罗斯死于1918年。1950年,他的骨灰被葬在奥斯卡墓内。

  未被展现的结局照应着童话中巨人之死,它留下的哀婉、隐痛,令人挥之不去。

  


 

 

© 东南西北工作室 DNXB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