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料馆 > 欧美片 > 内容


 

 收藏本站


变形的生活 (Powaqqatsi)


影视资料馆 cncncn.com--电影电视剧剧情介绍及BT下载



主要演员:
明星写真
导演: 高夫瑞.雷吉奥
地区/片长:美国/99
影视剧照

在线播放 变形的生活


简介:

    「生命三部曲」的续章,在印第安赫必族语的原意为「移转中的生命」,拍于1985年到1987年间。影片的焦点放置在摩登的生活方式及全球化概念,缠绕其中的是极为不同的古文明及第三世界。导演说本片:「处理的是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手工的存在──南半球的纯朴文化。」
    电影剪辑和声画对位或者错位的完美教材!

    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这部历时八年制作的纪录片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全片没有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来比。通过多种摄影技巧及精妙的剪辑将那些来素不为人关注的现象组合成一幕幕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画面;极微主义作曲家菲利浦.格拉斯充满灵巧想像的精彩配彩则把影片带入更高层次。人类生活在一个如此美丽的星球该怎样珍惜和合理利用它所赋予我们的资源而不是去打破这种平衡,这部电影将带给你无尽的回味与反思。
    特别大胆的对每件事物提出了质疑,世界各地听众都向会施催眠术的鉴定家致敬,了解同时代的人在上流社会的生活。生动的描写了古老的文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发展及进步。




昨天终于看了“机械生活(Powaqqatsi)”,恰好之前听了一些菲利普.格拉斯的极简音乐。看着的时候以为格拉斯是按照差不多剪辑完成的影像素材来进行配乐的,要不就是导演高夫瑞.雷吉奥根据格拉斯已经大概成形的音乐来构建连贯影像的。而之后从导演的自述中知道了,本片的剪辑和作曲是同时的,一个传播方式影像着另一个,甚至于许多次雷吉奥试图用语言给格拉斯表述画面时,格拉斯都早不耐烦。“机械生活”的摄影是Graham Berry和Leonidas Zourdoumis,无容置疑,影片的巨大成功是与他们提供的完美素材分不开的。

               关于“南半球”的《机械生活》

影片才开始,反复敲击着的各种发生装置就与巴西巴拉伊索金矿里矿工采矿的声音极为配合,远、中、近景不断变化,更有垂直景深强调着金矿的竖向结构。其间还有一段每个镜头都短暂的与声响很呼应的劳作场景。想到阿根廷电影“旅行”也有这样对巴拉伊索矿井进行垂直展现的大段镜头,天空显得很遥远。
片名Powaqqatsi出现后,随着日出到来的第二段音乐动机较大气。画面从金色光芒下奔跑的劳动少女展开,大提琴部重复着简单的音型,长笛与管乐渐次跟着进入,随着音乐动机的铺开,画面聚焦于气势磅礴的大海以及海边劳作的渔民,定音鼓和铃鼓将管乐声响提高,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始终用大于24格/秒的缓慢特写拍摄并表现,展现了劳作者动作的力度。随着音乐动机的完全展开,镜头也转向群山间的梯田并结束。
随着一个小瀑布镜头的拉开,第三段音乐到来,低音部分对第二段在旋律上稍做了表形,而单簧管与铜管交错地展开了对话,画面上似乎是中亚地区村民的劳作,随着三角铁的进入,镜头处理上开始大用特效,如将画面完全波纹化或将大面积金黄色块(麦地)进行倾斜变化。画面恢复正常后,能分辨出音乐中有了阿拉伯色彩的旋律,此时镜头似乎对准了北非爱都因的游牧部落。
从高空鸟瞰大草原开始进入第四段,低音部分加重了不少,延续着第三段的动机,镜头里是中南半岛的劳动者,打鱼、收割、编织、买卖,长号铺得很有气势,对位的画面里有了恒河中沐浴圣水的信徒,这一段落大多为俯拍。
?场随着上一段落隐约的童声渐亮,音乐动机彻底转变了,富有宗教味的神秘色彩。各大教种的寺庙也在金色中显现。打击乐进入,暮色中,渔舟开始唱晚;恒河岸,信徒开始入定;雪山间,彩旗停止飘动。结尾处,镜头定格于一个神圣村落中心的一个建筑物,是不丹,尼泊尔?
前面许多段落中都有的那个低音大提琴再次出现,镜头尽量广地呈现拥挤的印度城市街道、繁忙的闹市以及安第斯山印地安人的庆典。配乐的旋律和结构是第二段的再现和加强,镜头完全脱离开自然或人为景观,而表现人群的愉悦,甚至像是一个歌颂劳动光荣的宣传片。草原上的牧民在欢歌,人物淡出,广阔的草原呈现并渐渐叠化为湛蓝海水。
火车隆隆驶过,车厢似乎没完没了。终于,随管乐进入,画面变为都市摩天大楼的航拍。火车与屏幕的横向平行关系转变为了高楼与屏幕的纵向垂直关系。
一些美国明星以及新闻和电影片段出现,并伴有原画面音的巧妙采样,音乐动机变得沉静而深远,平静缓慢重复的音型与堆砌繁杂巨大的画面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在信息时代,我们逃不开影像轰炸。音乐动机依然,画面却由复杂混乱过渡到单一整齐,平行的楼房、行进的军队、挥手的人群、规范的办公大楼一一随长号的进入展现出来。
节奏变得轻快,乍听还以为是“泉水叮咚”。印度大都市的上班族开工了,大街上一片繁忙,这时候倒用了不少正常速度的拍摄。巨大的车流间隙,镜头总能捕捉到洪流中的个体。迷雾出现,弦乐进入,将观(听)众拉入视(听)觉的迷雾。迷雾散去,画面从繁华都市过渡到贫瘠乡下和村镇。夜幕降临,人们下班,夜市点亮,该热闹了,这时候着重表现了五光十色的香港之夜。音乐结束突然,余音却缭绕。
矗立天空烟囱的侧拍,垃圾堆里惊起乌鸦一片,超载的渡轮和列车。这时又开始了极其低沉的铜管乐铺垫,长号引领着画面中不知去向何方的人们。在对麦地纳、耶路撒冷哭墙的朝圣者给予表现后,镜头仰拍了吉隆坡双塔,弦乐随转动的摩天轮进入,拉弱了管乐。飞机从屏幕下至上掠过,管乐部分重新得到了加强,泥土倾泻、火箭升空。音乐动机越来越无从把握,多次以为即将结束,却又被进一步加强。中国民航的飞机起飞后,长笛进入,镜头转向建设中的现代化新城。
音乐节奏随画面老者和车夫的脚步加快,前面画面未来得及展开的部分得以充分表现,行进的军乐队、雀跃的球迷、罢工的人群一一完整交代。弦乐与管乐一同加强,劳动也更加热火朝天。这时出现了,前面段落都没有的快速剪辑,让画面有了短暂的压迫感,拍摄对象依然是南亚和东南亚这个发展最剧烈的“紧急地带”。电子乐器进入,伴随画面的沙尘结束了这个段落。
镜头将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淡化,声音上出现前面几乎没有运用的中东唱咏。破败车辆的实体与来往车辆的虚像,街道上乞讨者和弃婴的实体与忙碌人群的虚像形成对照。爵士乐动机跃跃欲出,爵士鼓随小孩特写进行了一小会,又恢复至中东唱咏。整个段落更像是一系列人物纪实特写的幻灯放映。随后,画面又再次雾化和波纹化。
波纹继续,吉他短暂弹拨后,黑管低鸣了一阵,片子结尾,演职员表随全片音乐主导动机出现,音乐上将各段出现的动机综合化。

导演雷吉奥认为高科技的运用很重要,电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具,影片也试图将高科技神化,但是又想指出担忧。Powaqqatsi这个词在导演心里指向南半球,更广义的层面即那个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这些术语中代表贫穷、发展中的南方世界。影片画面式地展现了“南”的社会进程,或许试图粉碎以前那个所谓的南北对话标准。配乐大师格拉斯也对“南半球”抱有很深情感,当他完成片头那段配乐后,还带到巴拉伊索矿区给那的人听。
QATSI为三部曲中,国内普遍把Powaqqatsi翻译作机械生活或变形生活,把
Koyaanisqatsi翻译作失衡生活,而将Naqoyqatsi译作战争生活。观片忆名,感觉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相称。导演雷吉奥的愿望是Powaqqatsi(波瓦卡西)代表南半球,Koyaanisqatsi(科瓦卡西)代表北半球,而Naqoyqatsi(拿可卡西)象征全球生活中的战争(冲突)。
在长达24年的工作合作中,格拉斯认为导演和配乐谁先开始进行并不重要,其实工作中两人的角色位置是经常互换的。通过这个片子,或许真的能够表现出世界的有趣在于它的多样性,才有了各种不同的可能。

                                 作者:我俩没有明天   


 

 

© 东南西北工作室 DNXB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