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茱莉叶组曲
影视资料馆 cncncn.com--电影电视剧剧情介绍及BT下载
主要演员:
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明星写真:
导演:
地区/片长:加拿大/50
影视剧照
找 在线播放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茱莉叶组曲
简介:
由迪瓦图指挥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的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罗密欧与茱莉叶》组曲以及《古典交响曲》。
关于Sergei Prokofiev(1891-1953)
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1891年4月23日生于乌克兰叶卡捷林诺斯拉夫省一个村镇的农艺师家庭。他的音乐才华自幼便已显露,五岁开始跟母亲学钢琴,六岁写出他的第一首钢琴曲--《印度加洛普舞曲》,九岁便自编剧词创作歌剧。1902一1903年间,根据塔涅耶夫的建议,他跟格里埃尔学习作曲理论,1904年,进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师于里亚多夫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等,1909年和1914年先后进修完作曲和钢琴与指挥课程,毕业时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获得金质奖和鲁宾斯坦荣誉奖。毕业后他以钢琴家身份活跃在国内外乐坛,1918-1932年间侨居国外,并周游世界,1932年回国。他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朝气,继承了古典传统而又有大胆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则受现代主义影响。晚期作品风格简朴而抒情,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童话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以及不少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普罗科菲耶夫是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以反浪漫乐派新兴音乐家身份,置身在这个仍以浪漫乐派为取向音乐院里,创作乐曲难免要引起师长的大惊小怪。他的『凶恶的建议』(1909)和第一号钢琴协奏曲(1911)都是在圣彼得堡音乐院就学时之力作;乐曲一写成,立时引来当局竖耳倾听,视之为「极左派份子」。
坐在钢琴前的普罗科菲耶夫又是另一种姿态,他冷若恶魔,敲打出「刺耳的不和谐音」或许应该说是在当时人耳中所认为的「刺耳的不和谐音」和激越的节拍,但是对全局能完全的掌握,在情绪上也能保持超然。他扬弃一切衍生自萧邦及李斯特的传统,坚认钢琴是打击乐器,因此演奏者亦应以对待打击乐器的方式相待。
国大革命爆发后,普罗科菲耶夫在兵马倥偬间绕经日本,迳奔美国,随身带著已完成的几首大作--此次的大革命或许让他如丧家之犬般奔走他国,但是1917年也是他的创作丰收年。在这一年中,他创制多首钢琴奏鸣曲、『刹那间的幻影』、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古典交响曲』,这些都是他受欢迎的一部份作品。『古典交响曲』尤其精妙。「在我看来,倘使海顿仍然健在,他必定会保留自己部份风格,而从更新的音乐中撷选某些优点。我心中理想的交响曲,正是这种风格。」『古典交响曲』同时也是普罗科菲耶夫首度脱离钢琴的作品。「我亟欲证明自钢琴剥离的旋律素材,甚至可以表现得更出色。」
企图在美国发展的普罗科菲耶夫经常为人所讨论。在人们论及他时总是带点景仰的意味,不过并非全然欣赏。他犀利、清脆、敲打般的演奏法颇具新意,音乐也能独备一格。有人说他是「布尔什维克党钢琴家」,或是「金钢打造的手指,钢铁般的臂力--曲调宛若钢铁」--对那些早已习惯于李斯特与雷协替斯基式浪漫、委婉表现法的人士来说,普罗科菲耶夫的演奏无异为穿肠毒药;他的手指所到之处,莫不是新时代铿锵、叮当与机械化的声音,丝毫不见到浪漫的风情。
美国并不欣赏他,相对的,他也不喜欢美国。
从几方面来看,他确实有为人訾议的地方。虽然其音乐经人演奏的次数不如他心中的理想,但他确实在1920年代造成一股强烈的风潮,令许多人不悦。那些人士的不满其来有自,他们的本能并没有错。因为普罗科菲耶夫的确是「钢筋水泥时代」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也反映当时新兴的反浪漫主义。在这个荀白克的先进理论无人能懂,也罕有人问津的时代;在这个史特拉汶斯基继『彼得罗希卡』和『春之祭』庞大声势后「蛰伏」进入新古典主义的时代,许多人心目中的普罗科菲耶夫,正是紧接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大革命之后熙攘纷纭的新时代典范。人们或许藐视、憎恶、嘲弄他的音乐,但是此种音乐确实有它存在的道理,不是等闲可以一笔抹煞的。
于今观之,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抵仍然不脱传统架构。他大部份引用十九世纪形式;尽管他音乐中的不和谐音如层层叠瀑,但是大体而言调性仍在。作曲家的人格在此种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特点都让它在众多乐曲中显得鹤立鸡群。这些特点包括聪灵、磅礴、自信和矍烁的精神--普罗科菲耶夫并不是一位精粹的作曲家,但在表现最优异的时候,其轻盈澄澈点描式音乐,却相当能引人入胜。只要他有心,创作优美的旋律并非难事,不过他志不在此,宁愿一马当先,攻击浪漫乐派音乐。即使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革命性意义不及许多人所想,但是它却仍然显得力透万钧、阳刚英武。普罗科菲耶夫寿虽不永,却留下了不朽的乐曲。
1930年及40年代,萧士塔高维契完全掩旗息鼓时,只见普罗科菲耶夫一枝独秀,成为独霸苏俄乐坛的主力。他的和声理念和旋律特质均反映在苏联当时每一位重要作曲家的音乐里--萧士塔高维契、卡巴赖夫斯基、哈察都量、赫伦尼可夫--他们都创作经过冲淡稀释的普罗科菲耶夫乐曲,他确实专心致意于创作一事,不暇及他。他为电影创作背景音乐,其中以『基杰中尉』(1934)和『亚历山大.尼夫斯基』(1939)最受激赏。他亦完成了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1935)、『彼得与狼』(1936),以及芭蕾音乐『罗密欧与茱丽叶』(1935),这些都让他享誉国际。他的歌剧『塞米昂.柯特可』后来无疾而终,另一出『修道院内的婚礼』(1931)改编自谢立登『保母』,只演出几场就匆匆下台了。
二次大战方酣之际,普罗科菲耶夫却屡见佳作--大型歌剧如『战争与和平』、第七号钢琴奏鸣曲、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D大调横笛(小提琴) 奏鸣曲、芭蕾舞曲『仙履奇缘』和第五号交响曲。这些都是大师的手笔,较之他法国时期及美国时期作品,有著些微的不同--节奏、旋律及和声上的表现依然可辨,不过现代感收敛不少,也减少钢铁时代的风味。就其所表达的情绪而言,这是一种更婉美温和的音乐,与社会主义者的现实理想相去不远。
然而,即使是令誉崇隆,受国际倚重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亦不能免于被批评攻讦。随成功而来的是1948年的临头大难;他和此间的重要苏俄作曲家,都遭受到当局政权的围剿。无怪乎自从1948年中央委员会决议案发布以后,任何些微表现出个性的思想都要因此而销声匿迹了。倘使普罗科菲耶夫表现在『战争与和平』里的不成熟技巧都会以形式主义而见责的话,那么苏俄作曲家除了根据民谣音乐谱配管弦乐曲,并以此行世的话,又有何处可略施手脚呢?
继之而起的是一个统一单调、绝无分歧的时期。苏俄的音乐也步上当地画坛的后尘,不再对世界具有任何意义了。甚至连全苏最优秀的作曲者--普罗科菲耶夫与萧士塔高维契都被形势迫得仅能推出苍白而不会引起訾议的艺术成品--无异于当时艺术家不得不颂画农产品的窘态。萧士塔高维契只得著手室内乐、交响曲和一些电影配乐。普罗科菲耶夫炒炒冷饭,在1948年推出芭蕾舞剧『石花』,1950年又如法炮制出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后又修改为供大提琴与管弦乐团演出的交响复协奏曲)。他在生命最后一年完成第七交响曲。巨匠在1953年3月5日殒谢于莫斯科,恰好与史达林死于同一天。
他早期的作品总是把效果置诸音乐实质之上;到了后期作品,又被迫写些温和、不痛不痒的乐曲。他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或 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都令人有不耐久听之感。普罗科菲耶夫的情绪经常伸展不开,往往像他的『怒火天使』一样显露出故意制造听众心中震撼感的斧凿痕迹。一旦这些震撼价值去除,可供欣赏的优点就不多了。尽管如此,他最得意的作品仍然能让本世纪听众的心灵大受感动。 普罗柯菲耶夫曾发明了一种“快速配器法”,其主要方法是在钢琴谱上附加若干行,再标上作者的“配器意图”,然后具体的乐队演奏总谱,全部由助手完成。比普罗柯菲耶夫晚一些的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的回忆录(他去世后方允许出版)中,曾指出:普罗柯菲耶夫根本不懂配器,其作品的配器全部依靠他人完成。 这不能不使人怀疑,普罗柯菲耶夫发明“快速配器法”,是否正是用来掩盖他在配器方面的“一无所知”呢? 我们不妨仔细听一听普罗柯菲耶夫的几部代表作如《彼得与狼》、《古典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想必都会发现作者的配器艺术十分切合题意,而几部代表作的配器法又具有风格方面的统一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