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料馆 > 文艺片 > 内容


 

 收藏本站


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影视资料馆 cncncn.com--电影电视剧剧情介绍及BT下载



主要演员: 吉恩.凯丽 唐纳德.奥康纳
明星写真
导演: 吉恩.凯利
地区/片长:美国
影视剧照

在线播放 雨中曲


简介:

《雨中曲》1952年出品,由史丹利多南与金凯利联合执导。金凯利在本片中将好莱坞从默片时期转变到有声电影的历史发展编成一出结合音乐、舞蹈、喜剧与灰姑娘罗曼史的音乐剧。本片自1960年以来便经常被列为影史十大佳片的名单之中。《雨中曲》不仅屡次被声誉卓著的英国“视与听”杂志选为影史十大影片,而且是有史以来唯一被选入的歌舞片。 

  著名的影评人闻天祥指出,即使是形象端正的劳勃瑞福在看到电视播出《雨中曲》时,也忍不住跟着旋律、拿着雨伞,表演他不太发达却难得一见的歌舞细胞;而米亚法罗和伍迪艾伦尚未分手前,也演出一段甜蜜的情事,那就是叫外卖、然后躲在剪接室里,边吃边看《雨中曲》;就连三大男高音在美国聚头演唱的时候,都不忘唱首《雨中曲》的主题曲“致敬”一下;还有不知道多少广告都用过这部电影的歌来推销产品(卫生用品和饼干广告尤其爱用)。 

主演:吉恩.凯丽  唐纳德.奥康纳  戴比.雷诺兹
        莱蒙和洛克是无声电影星,被观众视为一对绝佳的银幕情侣。随着有声电影的兴起,莱蒙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因为她虽拥有漂亮的脸蛋和丰满的体态,可是说起话来却像尖厉的猫叫一样难听。在拍有声电影时仍然是洋相百出。凯茜在洛克的引荐下加入制片队伍,当了莱蒙的配音演员。在相处的过程中,洛克爱上了凯茜。莱蒙自恃其以往的明星地位而自以为是,结果被观众和同行淘汰出局。凯西后来成了观众喜爱的明星,并与洛克结为伉俪.....
《雨中曲》的题材来源于“第七艺术”自身,编导者根据1927年前后好莱坞在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发生的种种轶闻,提炼成一系列戏剧性纠葛。如果撇开影片中的歌舞成分及喜剧夸张因素,我们便可发现本片的基本情节与重要细节均“还原’了有关电影史实。换句话说,《雨中曲》所传播的信息有不少属于实实在在的电影史知识,因而它具备了传诸后世的价值,能够让青年电影学生从中获得电影早期历史的感性认识。


《雨中曲》所对应的电影史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本片真实反映了有声电影问世前后的影坛氛围。电影史最初三十年是无声电影的黄金岁月,造就了大批狂热观众,他们宽容地对待“伟大的哑巴”,将那些默片明星当作完美无缺的偶像。这种明星崇拜现象在本片开头便有足够生动的展示。然而,默片先天不足的缺陷毕竟会妨碍这门新兴艺术真正进入艺术殿堂。编导由此安排了一位有识之士凯茜出场,让凯茜代表戏剧界向无声电影发起挑战,她认为像洛克、莱蒙这样的默片明星“只不过是银幕上虚幻的影子”。这种“影子说”虽然相当刺耳,倒也引起男主人公洛克扪心自问,居安思危。随着剧情发展,洛克开始鼓动凯茜“下海”从影。最后,凯茜不仅成为洛克的亲密同行,替他的新片效力,还同洛克结为伉俪,从而象征了有声电影与姐妹艺术戏剧的“联姻”。

  其次,《雨中曲》表现了有声电影给好莱坞演艺圈带来的极大冲击。从技术角度而言,有声电影的发明早在二十年代初便已基本完成,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或制片公司老板的沙龙之中。直至1927年秋,华纳兄弟公司率先推出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才引起好莱坞其他公司纷纷仿效,竞相投拍有声电影以抢占放映市场。但有声电影的问世并非皆大欢喜的事,尤其对那些习惯于拍摄默片的创作人员直接构成了利害冲突。如果说,电影导演改弦更张尝试有声片摄制尚不难适应的话,那么对某些先天条件不足的默片演员便意味着失业的威胁。事实上,《雨中曲》所表现的女明星莱蒙的遭遇具有相当代表性,当年好莱坞确有不少默片演员因受自身发音、方言等局限不能适应有声片而遭无情淘汰。即使像洛克这样的聪明人,也是通过语言训练、改拍歌舞片等多种途径,才如履薄冰似地渡过有声片问世之初这段艰难的转型期。

  其三,《雨中曲》毫不枯燥地再现了早期有声片的摄制内幕,让观众得以领略电影录音工艺的奥妙。早期有声片采用同期录音,由于录音设备简陋以及缺乏摄制经验,电影制作者们往往弄巧成拙。《雨中曲》里有一段重场戏,通过洛克、莱蒙实拍《决斗骑士》的反复折腾,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同期录音带来的诸多不便:摄影机必须“躲”进防噪声的隔音室以致丧失推拉摇移的运动功能;演员必须凑着麦克风讲台词引起场面调度呆板;至于音响、音质的调控也很难一下子达到逼真。凡此种种,都有助于让现代观众了解电影史上所谓“百分之百有声片”的出笼经历了何等幼稚、原始的起步阶段。我们可以推想,在讲授电影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倘要讲清楚同期录音的原理恐怕要化费不少口舌,但结合观摩一遍《雨中曲》,便能让学生形象化地掌握同期录音的特点。除此之外,《雨中曲》还顺理成章地介经了后期配音工艺,这是由凯茜代替莱蒙在录音棚里配音的情节引申而来的,两相对照,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同期录音与后期配音各自的短长。总之,当观众看完《雨中曲》,无形中等于浏览了电影史的一章,对默片盛极而衰、有声片迅速崛起的史实可以略知大概。

  有必要指出,《雨中曲》是由好莱坞八大公司最大一家“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全片的基调明朗乐观,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本片对好莱坞历史上“制片人专权”这一事实有所回避,或者说故意淡化了制片人同电影艺术家之间存在的频繁冲突。在《雨中曲》里出场的那位制片人戏不多,虽然在某些场合表现了他的颐指气使,例如他下令中断默片拍摄之时,就对导演等人显出不耐烦神色,但这种小冲突被轻轻一笔带过。他的基本面目并不可憎,相反倒颇有几分礼贤下士的风度,对洛克提出的多项建议均一一采纳。尤其是面对莱蒙这么一位缺乏自知之明的落伍明星,制片人与洛克、卡兹三人简直成了“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互相配合默契,让莱蒙当众出尽洋相。显然,《雨中曲》所设置的矛盾冲突小心翼翼地绕开“制片人专权”现象,将制片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粉饰为一种同舟共济、其乐融融的和谐关系,这便多少损害了影片具有的“信史”价值。正如美国影评界有人尖锐批评的那样:“《雨中曲》是旧式好莱坞影片逃避现实达到极致的最后一批典型之一。上映之时,它所表现的垄断性制片公司体制已趋死亡。” 
   《雨中曲》属边缘样式,兼具喜剧片与歌舞片的样式特征。这两种类型片原本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两者同冶一炉,更使得本片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大为增强。

  从喜剧角度来看,莱蒙无疑是编导重点嘲讽的对象。编导自始至终抓住莱蒙的生理特点竭力加以夸张,由此构成一连串喜剧性冲突。观众注意到,菜蒙在影片开头露面之后,老是捕捉不到开口说话的机会,而一旦她开口说话,这个悬念式噱头不攻自破,原来造物主仿佛与她过不去,在赋予她一个漂亮脸蛋的同时,又偏偏给了她一副刺耳难听的嗓子。在默片年代。菜蒙尚能在银幕上掩饰其脸蛋与嗓子的不协调,等到有声电影面世以后,这种“藏拙”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于是,在莱蒙与洛克、凯茜之间就产生了爱情与职业的双重冲突。莱蒙被编导塑造为一个自私、虚荣、愚蠢的类型人物,集假丑恶于一身;凯茜则被塑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化身,不仅温柔聪明,多才多艺,而且富有敬业精神。编导对这两位女主人公的褒贬,在情节设计上是通过洛克选择意中人来体现的。洛克并非那种见异思迁者,影片一开始就对洛克与莱蒙保持距离的微妙关系作了铺垫。当洛克当众向影迷回顾自己的成名经历时,编导让她说过一句点题的话:“我一生遵循的准则是人的尊严。”在洛克心目中,“人的尊严”意味着既要自尊自重,又应尊重他人。可是,这两天莱蒙恰恰做不到,她既无自知之明,又对帮助她配音的幕后功臣凯茜肆意污辱,结果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亦促成洛克与凯茜这对情人终成眷属。好莱坞出品的影片习惯以大团圆结尾,其中往往表达了为一般公众都乐于接受的基本价值取向,老少咸宜雅俗共赏。《雨中曲》所贯串的那种比较浅显的道德主题,再次证实了好莱坞产品的这一典型特色。

  《雨中曲》与常规喜剧片有所不同。常规喜剧片大多离不开喜剧明星的支撑,而领衔主演《雨中曲》的几位演员都不是专门演喜剧的。因此,本片的笑料噱头大部分来自编导构筑的喜剧规定情景,并不过多依赖演员表演来搞笑的。在《雨中曲》里,“电影摄影棚”这一特殊空间成了编导挖掘笑料的一个富矿,既能满足广大影迷置身摄影棚窥探电影拍摄奥秘的好奇心,又相当有趣地普及了有关默片、有声片制作的常识。例如,本片有场戏表现莱蒙醋劲大发,在摄影棚里与洛克呕气吵嘴。由于当时拍的是默片,他俩在拍摄现场的口角不会纪录在胶片上,因而莱蒙与洛克“假戏假作”,一边按剧情规定在镜头前表演角色之间如胶似漆的亲昵情状,一边却压低嗓门互相责骂。这个言、行相悖的噱头很有喜剧效果,也符合默片演员的工作状态。又如,在莱蒙第一次拍摄有声片的场合,营造出更加淋漓尽致的喜剧氛围。编导在这里运用了“重复”技巧,四次采取同样的场面调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围绕录音麦克风的安放位置,制造了一连串笑料。当麦克风被安置在莱蒙的衣襟之内,突然传出放大数倍犹如敲鼓的心跳声!这一细节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地夸张了当初同期录音的纰漏,令观众忍俊不禁。

  在国际影坛上。歌舞片一向被公认为好莱坞的“拳头产品”。好莱坞歌舞片传统几乎是伴随有声电影问世而同时生成的。当华纳公司于1927年推出《爵士歌王》后,好莱坞其他公司立即步其后尘,从百老汇大量引进音乐创作、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材。据统计,仅1929年一年之内,好莱坞就投拍了五十七部音乐片和九十部带歌唱的影片以满足观众的兴趣。从歌舞片自身发展来考察,经历了“先歌后舞”的阶段,直到1933年摄制的《第42号大街》里,•舞蹈成分才大规模地出现在影片之中。到了四十年代后期,好莱坞开始形成一种更为成熟的“整体戏剧性歌舞片”,把故事情节与音乐舞蹈溶为一体地展现在银幕上,它所产生的综合魅力远远超过一般故事片加唱或单纯凑趣的载歌裁舞。这时亦是好莱坞歌舞片的巅峰年代,明星荟萃,佳片迭出,几乎每年要出一部超级巨片,且大半出自米高梅公司一个以制片人命名的“弗里德班底”。这个摄制班子汇集了经验丰富的电影编导以及舞蹈设计、作曲家等行家里手,他们常年合作,配合默契,发挥了各自的专业优势。《雨中曲》正是“弗里德班底”的一部代表作。 


--------------------------------------------------------------------------------
  克拉考尔认为,“歌舞片的故事发展线索总是既简单明瞭到足以防止影片消解为一场歌舞或杂耍演出,又不简单明瞭到足以使影片像一出喜剧或一出充满了各种枝蔓的轻松歌剧那样首尾一贯。”的确,歌舞片的创作要领就在于妥善协调情节元素与歌舞元素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从情节进展中有机合理地引出歌舞表演,不能让歌舞表演游离于情节系统之外,丧失了必要的戏剧性张力;另一方面又应承认歌舞表演具有相对独立的观赏价值,以满足观众对歌舞片的审美期待。因而,情节元素与歌舞元素往往呈现某种若即若离的胶着状态,这也构成了歌舞片的样式特征。

《雨中曲》总共安排了十段歌舞表演,它们各具特色,长短不一,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利用明星效应,由大明星金*凯利担纲的独舞及独唱。金*凯利刚在上一年度领衔主演获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轰动余热末消,“弗里德班底”趁热打铁,有心让观众再睹金*凯利的风采。他们在本片中精心设计了“雨中独舞”的重场戏,不仅以足够篇幅充分展示金*凯利的歌喉与舞艺。而且同情节进展十分吻合,恰到好处地渲泄了男主人公获得创作灵感之后大喜若狂的内心情绪,成为《雨中曲》的华彩乐段。第二类是由配角卡兹表演的几段滑稽歌舞,基调轻快诙谐甚至带有荒诞色彩,尽管在情节流程中属于过场戏,但娱乐性甚强。例如卡兹在摄影棚里即兴表演的一组哑剧小品噱头百出,烘托了好莱坞演艺圈浪漫而又疯颠的特殊氛围。第三类是那种炫耀“米高梅”豪华风格的歌舞大场面,银幕上美女如云,玉腿纷陈,布景富丽堂皇,服饰五彩缤纷。编导为了给此种豪华场面找寻合理依据,乃借助“戏中戏”方式,即通过洛克向制片人畅谈末来新片《百老汇理发师》的构思,趁机穿插进这么一大段似真似幻的歌舞表演,可谓煞费苦心。

  摆在歌舞片创作者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两种不同风格的表演。用克拉考尔的话来说,在这方面存在着“由单薄的情节纠葛所代表的现实主义的倾向,和在歌舞中自然流露的造型的倾向之间互争高下的永恒斗争”。这种提法不免有点过甚其词,但确是客观存在。因为歌舞片中的情节部分在表演风格上一般是按写实要求对待的,而歌舞部分明显具有程式假定性,这两部分表演之间必然存在一个衔接点,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导致风格割裂,显得不论不类。好莱坞编导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称为“信手拈来法”的技巧,简言之,每当演员根据剧情由生活化表演转向歌舞表演的过渡当口,可巧妙利用手边、身边的物件道具,在规定情景中仿佛不经意地转入歌舞表演的形态。例如《雨中曲》的高潮场面,起初是洛克在雨夜送别挚友卡兹与凯茜,然后他余兴未尽地挥舞手中那柄雨伞,在空无一人的街头边哼边唱,随即手舞足蹈在倾盆大雨中狂舞起来。如果是大白天,马路上熙熙攘攘,就不可能提供这种规定情景。

  又如卡兹与洛克寻开心捉弄语言教授那场戏,开始先表现洛克在教授辅导下学说绕口令,后来卡兹从旁加入,俩人说绕口令的节奏渐说渐快、越说越快,在观众不知不觉之间,这段绕口令已演变为一个滑稽可笑的观赏节目了。“信手拈来法”还意味着巧妙选择兼具写实性与假定性的表演环境,为演员的双重表演提供用武之地。例如洛克向凯茜求爱那场戏,编导安排他俩单独相处,按情节部分的规定情景是洛克带凯茜参观电影摄影棚,可是当洛克一一打开棚内灯光、烟雾设施之后,顿时营造
出一派“梦幻工厂”的独特气氛;紧接着,洛克就在这个充满假定性的空间里携凯茜翩翩起舞,借歌声抒发了对她的爱慕之情。这种艺术处理毫不牵强,在同一个空间环境内不露痕迹地实现了由生活化表演向歌舞表演的转化。 
  


 

 

© 东南西北工作室 DNXB Studio